易剑东:中国足球落后的根源

搜狐体育讯8月13日,中国男足0比3负于巴西队,成为中国第一支告别奥运会的集体球类项目!

在我看来,中国足球之所以难以发展到哪怕亚洲二流的水平(奥运会前中国国家足球队的世界排名在亚洲已经退到第10位,绝对三流水平),是由以下两个原因导致的。

众所周知,真正的职业体育必须具备几个要素:愿意专心以某体育项目为职业的运动员、乐意为观赏某项竞赛而支付的观众、保障这种市场交易关系的法规制度。

正因为如此,世界上最早的美国职业棒球队——红袜棒球队是一批酷爱棒球的平民决心以棒球为谋生职业,而大学和社会棒球已经培植起了乐于掏钱观赏高水平棒球赛事的观众,再加上各种法规制度对于职业体育并没有严格限制并继而逐渐支持。

而当今足球领域的一个显著事实是:足球运动强国多是职业足球发达国家或向职业足球发达国家提供大量球员的国家。

可是,我们的职业足球不是建立在上述基础上的。我们的职业足球是自上而下的,是由当时的国家体委和中国足球协会发动的。其基本动力是,国家足球队的水平迫切需要提高。其基本背景是:1992年奥运会足球预选赛“黑色九分钟”里徐根宝率领的国奥队塞赛喊出“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出线”,居然开场九分钟被对手狂进三球,最终被韩国3比1击败。此外,还有我们从德国请来的洋教练施拉普纳统帅的中国国家队居然在1994年世界杯外围赛中输给也门队,比1989年的两个“黑色三分钟”还悲惨。

这两次彻底的失败直接促成了1993年的红山口会议以及1994年开始的中国职业足球联赛。可是,那时乃至直到今天的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根本不看中市场利益和利润收益,而是把足球当作企业广告甚至政府公关的招牌。大家对于那时的“足球市长”和“足球省长”的说法恐怕不会陌生。而几乎所有的俱乐部根本没有把通过足球挣钱作为目标。看看那时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机构和人员配备,我们就不难理解,那不是面向市场和追逐利润的设置。说得直白点,中国的职业足球俱乐部老板或投资者把建立俱乐部和参加联赛作为获取行政力量支持的筹码。难怪大连万达俱乐部能不收一分钱把俱乐部的训练场地等整体转让给实德俱乐部,因为那本是政府支持而获得的产业。

由于主导联赛的体育部门的目的只是提高国家队水平,而投资俱乐部的老板的目的不是通过足球挣钱,因此,中国的职业足球从一开始就是畸形的。这就是职业足球主管部门不按职业体育发展规律办事和俱乐部老总根本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的根源。所以,才会有根本不衡量运动员能力,给他们每月发十几万元工资、赢一场球发一百万奖金的荒唐行为,才会极大地冲击本已经不牢固的业余体校中的足球训练(使得一夜之间大量的以营利为目标的所谓足球学校被眼红职业球员百万年薪的家长所拥戴,后来的结局是多数所谓足球学校根本无法提供职业和专业足球所需的苗子,不少所谓足球学校后来还惹出官司),才会使得从来就没有职业精神的球员在一夜暴富之后无所适从和忘乎所以。说得难听一点,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职业足球就是一个怪胎,根本没有形成培育职业足球精神的氛围(当金钱成为球员踢球的动力时,别说主力球员追逐金钱,就连要求建立的所谓俱乐部二三线队伍又怎能营造得出职业足球精神?)。

甚至更加糟糕的是,行政足球人突然发现职业足球市场里居然有如此大的利益和利润,而行政力量在干预职业俱乐部的过程中居然有如此大的威力和如此小的阻力。集中春训、12分钟跑和万米跑之类的行政干预,表面上是行政权力对于初始的专业足球体制的一种不放心的善意或积极干预,后来变成了一种以权力倾轧市场的习惯性行为(这在所有的职业足球领域里是特有的现象)。于是,行政足球人在提高国家足球队水平的目标之外又有了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觉醒后的部分职业足球俱乐部老板(如七君子事件中的部分主角)即便在21世纪之初想按照市场规律来办职业足球俱乐部已经不可能了,甚至可以说,这样的阻力难以因为某个领导人而改变。

所以,我以为,中国15年来的职业足球走的是一条错位的路,怎么可能通向光明的坦途?

其实就在1993年施拉普那的伊尔比德惨败之后,行政足球人就不断出台所谓的各种规划,我们不时地被2000年奥运会进入八强的目标所吸引,不时地被进军世界杯赛并且进而第二轮的美好计划所鼓舞,甚至因2002年世界杯赛前的“进一球、得一分、赢一场”目标而激动。

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多次极其无奈地倒在奥运会和世界杯的大门外。我们仅有的一次世界杯之率没有一个进球,没有一场平均,比1988年奥运会上的0比0平一场的成绩还差。这次北京奥运会,我们可以说进步了,好歹进了一个球,平了一场,总比20年前0比0平一场好些了。

可能包括广大球迷在内的国人,总是在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世界杯赛前对于中国足球提出出线的要求,还要求在亚洲运动会、亚洲杯足球赛上要求中国足球取得好成绩,甚至对于在东亚四强赛、东亚运动会这样比赛中国足球队的稍微好一点的成绩,我们就会欣喜若狂,无论在什么比赛中,中国足球的成绩只要稍微差一点,很多人就会痛心疾首或悲观失望。可以说,每次比赛都要求中国足球出成绩,这是自上而下的习惯性需求,这就使得我们根本无暇静下心来思考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

日本的职业足球几乎与我们同时起步,而此前我们的一个稍微强一点的省队都可以战胜日本国家队。可是现在,我们的男足比日本差得实在太远了。

仅仅10年左右,中国男足何以彻底而全面地落后于日本足球?足球联赛在中国一直是第一大联赛,而日本的足球还要经受棒球的冲击,为什么我们的足球水平江河日下?有谁想过这个问题?

我以为,中日足球水平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引援造成的。让我们先看看日本足球联赛的外援都是些什么人。

第一个令我们印象深刻的外援是巴西人拉莫斯 Ruy Ramos。1987年,拉莫斯加入日本国籍,在他出色的中场组织下,日本队在1990年代早期就达到亚洲一流球队行列。

出生在巴西的洛佩斯 Wagner Lopes,两度获得J联赛最佳射手,后来成为第一位代表日本参加世界杯的移民球员。

还有一位巴西人三都主 Alessandro dos Santos于1997年进入了清水鼓动队,后来以技术移民身份进入日本队。 从三都主开始,很多日本俱乐部和学校都纷纷到巴西去买有天赋的年轻苗子。三都主代表日本队先后参加了2002年和2006年两次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

此外,荷兰后裔、1987年出生的马克哈文纳之父是横滨马里诺斯队的守门员教练。哈文纳效力于横滨水手青年队。2007年曾代表日本参加了在加拿大举行的世界U20青年足球锦标赛。

1988年6月出生于阿根廷,后同时拥有西班牙和阿根廷国籍的埃斯克德罗在浦和红宝石效力,是该队的射手,2007年获得日本国籍。

除此之外,日本还有一些来自其他足球强国的球员,这些技术出众、战术素养高超的外援极大地推动了整个日本足球水平的提高。无数的日本青少年球员在高水平外援的带动下逐渐成长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成熟稳重的风格。而日本国家、国奥队乃至俱乐部队聘请的多是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教练。

中国的情况就不必列举了,中国引进的外援和教练水平不如日本,我们的联赛将外援和本土球员进行融合的意识更差。

这一点,甚至还可以扯到篮球。中国并不具备美国NBA那样数量多的球星,甚至中国的文化也不大支持集体球类项目的运动员过于突出个人,所以,我们的篮球联赛可以在经营管理方面借鉴美国NBA,但在提高运动员和联赛水平方面,我们其实可以学习欧洲的一些国家,甚至可以考虑派球员去欧洲联赛打球,或者引进一些技战术素养高的欧洲球员(如果当打之年的一流球员不愿意来,也可先引进一些过气的一流球员)。我们不应该只是出于短期的成绩需求而去聘请那些二三流的运动员。这些人来了以后,或许能提高球队的实力,但是,他们很难让我们的球员有学习之处,他们也难以融入中国的篮球文化中。到头来的结果是,我们的篮球联赛在低水平上竞争,表面热闹,其实水平并没有多大提高。借用目前时髦的话来说,外援和中国足球、篮球并没有发生化学反映,甚至连物理反映都没有,充其量只有数学反映而已。

足球已经不属于奥运会上最重要的项目了,但中国人的足球情结是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改变的,关键问题是:我们要输个明白。否则我们就会如网上流传的一个笑话那样,让上帝都绝望。

让我们的职业足球从头再来,让我们对中国10年乃至20年不提成绩的要求,或许中国足球还有腾飞的希望!

搜狐体育讯 辽宁省阜新市是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国家重点篮球城市,而中国篮协的阜新篮球学校也设在这座城市,辽宁盼盼队的明星级球员岳鹏飞、刘欣然、陈蕾等名将均来自于这个学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